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閃靈快手(如何運用桌遊在rdi中)@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台灣

在rdi中,我們著重於製造情境給孩子思考,理解。
桌遊就是很好的媒介

跟大家分享如何應用 "閃靈快手"這組桌遊。




我們透過減少語言,以及重複示範
讓孩子明白,今天設定的遊戲規則是什麼

第一個活動是利用“比手畫腳”來認識配件



一開始由治療師示範:當治療師的手指向某一個配件時,會做出那個配件的動作。

示範完後,就換孩子上場囉。
(當孩子無法比出來的時候,可以給予動作的協助。)
透過比手劃腳,能增進孩子觀察的品質 ; 也能夠讓治療師觀察出孩子對於物件的認識不只侷限在命名上。








第二個活動搭配卡片
治療師直接示範步驟:

治療師翻開卡片,立即地指著卡片上的圖案(ex:幽靈),另一隻手快速地拿起"幽靈",
此時,治療師得確認,孩子的注意力有在兩個物品中快速地搜尋聚焦。

孩子要能觀察到,手指的物品,跟拿在手上的東西,是一樣的。

當確認孩子已經跟上了之後,便能將命名帶進來囉,治療師大聲地念出:「幽靈」(rdi 不是都不講話喔)

(若是能有兩個治療師同時一起進行活動,就能將遊戲中先搶先贏的速度的概念,更清楚地表達出來了。)

經過兩三回合的示範,就能邀請孩子一起來囉。

#rdi與桌遊的聯結,重要的是多給予觀察思考的情境和機會
#桌遊中的配件是很好利用的工具。透過操作配件,孩子們注意力的持續度自然就會增加。遊戲本身的氛圍讓整個活動進行的又刺激又充滿笑聲。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我可以適切地表達想法(家長分享)@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台灣

我可以適切地表達想法~~~

                                                                    by 浩程媽媽

我家哥哥大概3歲過後才有口語出現(爸爸、媽媽簡單的),我們開始上課時,哥哥大約3歲8個月,老師藉由影片內容跟我們討論並指導在家中如何進行活動。 

剛開始我們對於RDI有一些疑慮,我們問老師說:『哥哥是說話比較慢,但老師卻希望我們在互動過程中減少說話,多先讓孩子注意到發生什麼事情,這樣他語言能力能提升嗎?』
老師回答我們說:『不用擔心,孩子的觀察能力提升了,語言的應用才會適切』,剛開始我們也是半信半疑。

去年10月,我們帶著哥哥去學游泳,過程中,他常常會喝到水或嗆到,但在教練的堅持與指導下,哥哥也都乖乖配合,一個月後(11月時),教練因為要去日本教滑雪,所以停課到3月。今年3月底教練回國又要繼續游泳的課程,我跟哥哥說:「教練從日本回來了我們要去游泳了」,他回答我說:「我不要去游泳!」,我問他:「為什麼不要去游泳?」,他卻跟我說:「因為游泳會吃到水阿,所以我不要去游泳」

當孩子明確的說出拒絕我的理由時,我超開心的

想想去年他即使吃到水很不舒服,常常嗆到還是沒辦法說他不要去,今年卻可以明確的拒絕以及給我一個理由。

現在哥哥語言的適切性真的很不錯,雖然沒有像很多小孩很會說,但他都是在對的情境說對的話,不會碎碎唸,使用你、我、他的部分也用的很好。


我們以親身的經驗告訴大家
要相信觀察能力進步了,小孩的語言能力與適切性就會跟著提升了。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rdi (人際關係發展介入法)團體課程分享 @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台灣

這禮拜的團課分享

我們從各自了解九宮格遊戲規則,到讓孩子們一起分組玩大型九宮格


rdi中,最考驗的應該是治療師如何將活動的遊戲規則,在不直接用口語下達指令的情況下讓孩子們主動觀察,進而能了解活動的流程及玩法。我們得善用職能治療師厲害的能力---“活動分析”,將活動一步一步的拆解,讓孩子們漸進式的了解。

首先
先透過顏色來區變,三個可以連成一條線






孩子們從紙上作業,來理解九宮格的概念後
之後,就讓大九宮格登場囉~~~



rdi的精髓,在於多讓孩子們有自己思考的機會。
等待、觀察後,理解自己在團體中應該參與的角色。

其實,我們的孩子都可以在團體中與他人互動
只需要,多一些些的時間,以及漸進式的引導
孩子們便能享受,團體遊戲中所帶來的刺激感即相互合作的成就感了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我會分享耶@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 台灣


謝謝你來當我的孩子~我們愛你              by 浩程媽媽

我們有3個孩子,老大是星兒,老二老三都是妹妹

星期二這一天,是我一個星期裡面最累的一天。早上老大老二(大妹)上課後,我會帶著老三(小妹)去參加一個媽媽團的團體,媽媽團體裡面的小朋友都是與小妹年紀相仿的小孩,每週由每位參與的媽媽當主講者,為這個媽媽團體的小孩說故事、帶活動、手做等,一般,我得要趕在12:00回家,13:00再從家裡出發,到幼兒園接老大到醫院上早療,16:00下課回到家後,得要立即的準備家人的晚餐。匆匆吃過晚飯後,晚上就要陪著老大與大妹去上雲門舞集的課,由哥哥先上,下課後,讓爸爸來接回家,我則繼續陪著老二(大妹)上親子課。

這天,當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哥哥跑來抱住我說:『媽媽,我吃過水蜜桃了(晚上的餐後點心)很甜喔!還有一半要留給你跟妹妹吃』本來很疲憊的我,聽到孩子說的話,疲憊都消失了。

睡前,我問了爸爸:『是你提醒哥哥要分享嗎?』爸爸:『沒有耶,當我們吃到一半,哥哥就主動地說:『剩下的水蜜桃要留給媽媽和彤彤吃』

我的感動,也許是當媽媽的才能體會,我的孩子,從以前不太看我,治療師說,眼神接觸很差,更何況要他主動來跟我分享。


我們接觸RDI一年多了,從剛開始摸索,治療師的引導,並且努力的耕耘著,現在的我們正漸漸採收甜美的果實,孩子們謝謝妳們來當我們的小孩,有我們在妳們可以安心的跟著我們,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加油,爸爸媽媽永遠愛妳們!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親子活動~一起來洗車@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台灣


        爸爸最愛洗車了!為什麼爸爸愛洗車呢?應該是每個媽媽心中的問號吧!哈哈,那我們就帶著寶貝ㄧ起來吧!
        
        寶貝寶貝,爸比要洗車了,我們ㄧ起來幫忙。請寶貝拿起大水桶,將海棉、毛巾準備好,爸爸拉好長長的水管,開洗嘍!
        
        爸爸將水管噴頭交給小小洗車員,要來看看小小洗車員的厲害!爸比指向車頭,寶貝努力將水柱噴高;爸比指向車輪,寶貝努力將水柱對準輪子;爸比再指向車窗,寶貝努力的將水柱噴更高!哇!寶貝好賣力呀!
        
        沖完了水,泡泡沐浴車要開始囉!父女兩用吸滿泡泡水的海棉幫車車洗泡泡,洗呀洗!抹呀抹!上上下下!上上下下!小小洗車員主動的跟上爸爸的節奏。突然,愛耍寶的爸比繞著車子抹ㄧ圈!沒想到,小寶貝居然跟著繞了一圈。

        接著就是最後的沖水了,寶貝看著泡泡被水柱沖走似乎覺得很有趣,臉上的笑容真是燦爛呀!終於換毛巾上場了,寶貝跟著爸比ㄧ起擦呀擦。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兩人不時的對望微笑,齁,媽咪我都要吃醋了⋯⋯

         
         洗車真有趣,孩子可以從洗車的過程,觀察到泡泡遇到水的變化,也可以持續的注意爸爸指揮的訊息。這就是生活經驗,也是rdi強調的,把引導技巧運用在生活中。同時,孩子也透過控制水柱,來訓練身體的大肌肉以及手手的小肌肉。最後,車子洗乾淨了,孩子們也從中獲得許多的樂趣、成就感和操作經驗。一舉數得喔。

         下回,記得帶孩子們一起玩玩噢


                                                                                                       by 珠珠 職能治療師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尷尬的對話 @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 台灣

昨天,跟往常一樣,下課後跟阿嬤講解上課內容及回家練習的活動

阿嬤突然問:老師,有個問題讓我很困擾
我:什麼事情呢?
阿嬤:每次來上課,都是帶著孩子坐計程車過來,路程上有時紅燈較多,停的時間較長,當次的費用就會較高,孩子就會在車上說,“司機先生,你繞路齁,所以比較貴”,瞬間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有夠尷尬的啦,也急忙跟司機先生道歉。這該怎麼辦啊,孩子無法分辨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真的很白目。
我:阿嬤都怎麼做呢?
阿嬤:我每次都會跟他解釋啊,這次因為紅燈的關係,所以比較多錢,但,孩子好像都不能理解。下次再遇到,還是會再講。
我:其實,孩子是真的不理解,也應該說,當阿嬤在講解的時候,是你觀察而來的結果。孩子沒有自己觀察到過程,你的講解,他不會收入大腦裡,並且在之後應用出來。
阿嬤:那該怎麼辦呢?
我:下回,你一上車,就請孩子數一數,今天會遇到幾個紅燈,在跟回程做比較。
記得喔,讓孩子自己想一想,紅燈數量是否跟價錢有關係。而不是你直接告訴他,因為紅燈比較多,所以價錢比較貴。

往往,生活中有很多的想法和注意事項,是大人日積月累觀察得來的經驗,孩子並沒有跟上。
我們用舊有的方法,不停地告訴孩子“你該如何,你該注意什麼 ”久了,這些聲音只會變成背景聲音,沒有任何的意義。
“填鴨”並無法真的達到我們原本預期的效果

換個方法吧

利用rdi的策略,讓孩子停下來,自己看到,經驗了,就會變成了他的東西
雖然花時間,但是,卻增加了許多思考及觀察環境的機會。孩子想過了,下次再遇到時,就可以自然地應對(不再需要我們反覆不停的提醒或是制止)

一起來試試看吧,換個方法,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喔~~~

                                                                                                             by 明薇 職能治療師



淺談 rdi(人際關係發展介入法)

 from rdi center



自閉光譜中的孩子在出生之始,因為缺乏觀察父母行為表現的能力而影響自身學習的機會。
然而,RDI是一個再次邀請孩子和父母共同參與跳舞(學習)過程的機會!
只要放慢音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的不僅僅是跳舞的能力,更是孩子想要跳舞的渴望呀!
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可以
只是需要多一些被等待陪伴的時間

By 惠茹 職能治療師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親子活動~餵魚趣@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 台灣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將OT(職能治療)與rdi (人際關係發展介入法)一起運用,我們一起來看看好玩的親子活動吧


親子活動~餵魚趣!

又是個週末午後,來到了池塘邊,要開始怎麼餵都不膩的親子活動了!
     
池塘中的魚有大有小,有黑有紅還有黃,先餵哪隻好呢?還記得寶貝小時候ㄧ歲半還不太會講話的時候,兩個眼睛咕嚕嚕的會一直跟著我的手勢跑,加上餵魚時在動作之後,ㄧ直說「丟」,也不知道重複了多少遍,妹妹就自然而然的學會了說「丟」!心中的感動讓我深深體會到,「陪伴」是這麼的重要,「學習」是這麼的自然愜意!
       
漸漸的媽媽我越來越有自信了!我是個職能治療(OT)師,我要好好發揮我的OT魂了!我的手會先指向超大隻的魚(這很重要噢),寶貝看到大魚了嗎?,抓好飼料,瞄準發射!YA! 吃到了!吃到了!就在怎麼餵都不膩的親子活動中,妹妹漸漸學會了「大」、「小」、「紅」、「黃」、「白」.....,更棒的是居然還可以順便練習到感覺統合的能力也!妹妹越丟越遠也越丟越準!當媽媽比到哪一隻,孩子就可以對準哪一隻,真是太符合手眼協調練習的概念!貪心的媽媽已經又偷偷的想好,下一步也可以順便練一下精細動作了!寶貝來!我們一起抓ㄧ小把飼料在手心,現在我們要ㄧ顆一顆餵呦!這樣才能看清楚到底是哪隻魚吃到了呢!嘻嘻!媽媽我暗自竊喜,這樣不只能消磨很多時間,還可以省省飼料錢啊⋯⋯
    
其實,生活就是經驗的累積,rdi的非語言精神,反而增加孩子更注意動作的意圖,注意力也同時增加了。

      
微風徐徐吹來!假日親子活動還是要OT一下的啦!開薰~~~by 珠珠 職能治療師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rdi (人際關係發展介入法) 進行流程(三)---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 台灣

rdi (人際關係發展介入法)進行流程

rdi中,有明確的介入階段可依循

  1. 引導者(主要照顧者或是治療師)與孩子關係的建立
  2. 引導者與孩子(跟隨者)的角色確認
  3. 引導中加入思考
我們在進行流程(一)提到,關係建立的重要(一定要嘮叨,關係建立沒有穩定,絕對不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喔)



今天,我們就從已經有穩定的關係開始


關係穩定之後,便可以進入第二個階段----引導者與孩子(跟隨者)的角色確認

在這個階段中,父母可以開始經驗孩子持續跟隨你的過程(這會是一個奇妙的感覺)

以前的互動模式,大多是家長們不停地跟著孩子

例如:

(一)

  在晚餐的時刻,小明的爸爸帶著小明想要去吃壽司,正準備下車的時候,小明發現了壽司店

旁有間7-11,便自顧自的走了進去,停在雜誌區不肯離去,爸爸想到,若強行把孩子拉走,

孩子肯定會倒在地板大哭。因此,爸爸說:書書翻完就要去吃飯囉。之後,爸爸就會待在一

旁,一本又一本的等孩子翻完。等到孩子願意離開7-11,已經是一個小時候的事情了。下

回,當爸爸又想到要帶孩子去吃壽司,一定會開始在心裡想,旁邊有一間7-11,換一間好

了,或是,吃別的。


(二)
  
恩恩從小很喜歡昆蟲,喜歡到可以清楚地說出每一隻昆蟲的物種歸類(界門綱目科屬種)。有一回,媽媽帶著孩子要去逛街,在等綠燈的時候,恩恩發現一旁的電線竿上有許多的螞蟻,這時,恩恩非常的開心,目不轉睛的盯著排隊中的螞蟻。轉換燈號時,媽媽拉著孩子的手想要往前,這時,恩恩跟媽媽說:媽媽,你看,是小黑蟻耶,等我一下,再讓我看一下。媽媽心裡想,如果,這時候中斷他想看的東西,恩恩一定會生氣,大哭,那等一下要去買東西的行程,也會泡湯。因此,媽媽便在旁邊等了超過半個小時才離開螞蟻的隊伍回到原本的逛街行程。


當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模式變成了以孩子為中心時,許多的學習經驗會因此而受限。像是給孩子一顆球時,孩子只能運用過去的玩法來玩,也許是推,也許是丟;反之,若是能跟著爸爸媽媽才能經驗到球可以拋、可以踢、可以傳接球,甚至搭配著器材可以有超過十種以上的玩法。當引導的角色轉換成以孩子為主的時候,不是在協助他們發展創意,反而是在限制了許多經驗的累積,最後吃虧的是我們的孩子呀。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透過大量的學習經驗去類化、去修正及調整。才能往全人的目標發展。因此,當引導者的角色回到父母或是治療師的身上時,孩子才能從大人的身上學到更多不同以往的互動模式及經驗。


讓我們回到協助孩子發展最大潛能的學習模式吧
重新將引導者的角色回歸給父母
重新讓孩子們經驗外在世界的美好
一起前進,一同經驗孩子以您為中心的互動過程


一切都會在愛中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rdi (人際關係發展介入法)團體課程分享 @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台灣

rdi的團課分享

這個禮拜的團課,我們從觀察環境開始,進而增加與同儕之間的合作。




尋寶藏
孩子們倆倆一組,一個孩子負責指揮寶藏在哪裡,另一個孩子負責尋找寶藏。
尋找的過程,充滿了驚喜與趣味
孩子們必須清楚地明白自己負責的工作,並且遵守遊戲規則(指揮者必須站在墊子裡面),這可讓很多孩子急著跳腳。

指揮者,得要用朋友看得懂的方式來指揮“左邊,右邊,過來一點”,運用各種溝通方式來表達寶藏的位置

尋找寶藏者,得持續的注意指揮者的指示,不能受到別組的干擾(選擇性注意力 selective attention),當看不懂指揮訊息時,能主動尋求解決的方法。

透過活動,讓孩子們經驗不同的角色
透過同儕合作,讓孩子們享受一起成功的喜悅

過程中,孩子們享受競爭帶來的刺激感 ; 也得學習落敗帶來的挫折感,並且適度地調整自己的情緒

每一個經驗的過程,都充滿著學習和愛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請你跟我這樣做 @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台灣

獨一無二的自己
獨一無二的當下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昨天,孩子的媽媽問了一個問題
"為了增加孩子能注意我,我每天練習跟我這樣做,這幾天卻發現,孩子會突然在某個時刻(像是大家在吃飯,或是看書時),比手畫腳起來,摸摸頭,拍拍肩膀,扭扭屁股,而這些都是我做過的動作,他全部都背起來了。這該怎麼辦呢 ?"

常常會跟家長分享
所有的活動都可以做,但重點在於,你得問問自己,做這些活動的背後"到底想要練習什麼"
而這些,又能幫助到我們的孩子哪些需求
媽媽說,請你跟我這樣做,在於希望孩子能夠模仿我,多注意我,多一些眼神接觸

其實
眼神接觸,每一個人都會有
也許你會問,那為何我們的孩子眼神接觸的品質這麼不好
那就回頭想想,我們大人為什麼會有成熟的眼神接觸呢?
當我們知道,我們正在跟某人分享,我們正在聆聽別人的話,我們很自然得就會看向對方
孩子呢?也許,他還沒有注意到當下發生什麼事情,還沒有了解別人正在跟他說話
那自然不會有眼神接觸啊
像是早上帶孩子上學,家長看到老師,便一直要孩子問早,發現孩子眼睛沒看向老師,便會快速地說著,眼睛要看人啊,說話時怎麼不看呢?
其實,此時的孩子,也許剛看到同學走過的鞋鞋圖案,正是他心愛的poli,也許,上一刻,他才看到某間教室裡貼著他喜歡的機器人
所以啊,不是孩子問早的時候不想看向老師,而是他根本還沒有發現老師已經出現了

我們該怎麼做呢?
利用當下事件進行
利用當下事件進行
利用當下事件進行
(這很重要)
例如說
當大家要出門時,我們只要拍拍孩子,比比鞋子,協助孩子更加理解當下事件
當大家在吃飯的時候,拍拍孩子,比比碗筷,也是提醒孩子現在正在做什麼
(並不是透過大量的語言一直說明當下狀況,往往,孩子沒有跟著我們的聲音注意到,最後,重要的語言,只會變成背景聲音而被忽略了)
透過當下發生的事件,利用非語言,便能協助提醒孩子他得“處理”當下事件
理解了,眼神接觸自然有了
明白了,就不會突然出現非情境的語言或是動作了


 #你還能想到哪些當下事件可以做呢?

#讓我們立即試試看吧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rdi (人際關係發展介入法)團體課程分享(三) @無限潛能兒童發展中心 rdi 台灣

 rdi(人際關係發展介入法) 團體課程



除了觀察外在環境的狀態外,也需要察覺同儕與自己互動的過程
我們在活動中,利用暫停,孩子得立即地站在呼啦圈上,之後,逐步地減少呼啦圈的數量。
因為呼啦圈的數量越來越少(也增加刺激感),孩子們得一直去注意何時要暫停了,也要注意,呼啦圈在哪裡。也因為呼啦圈越來越少,孩子們可以使用的空間也變得越少。


觀察(注意看到),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一般孩子們從小的學習過程也是從這裡開始



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做了一個動作或是給孩子一個情境,孩子得要注意看到,當下一次媽媽又提取這個動作的時候,孩子才有辦法連結到前一個動作。

學習,就是在一個這樣反覆的過程中經驗。
孩子從大人的示範中,主動觀察到大人在做什麼

因此
我們的孩子,因為缺少了主動觀察,所以少了許多可以自己想一想的機會,進而也會影響到給媽媽(主要照顧者)的回饋



調整,就從增加孩子主動觀察開始

一旦開啟了主動注意觀察,媽媽(主要照顧者)在示範或是引導的過程,孩子就可以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rdi的課程,就從引導孩子觀察開始
將主動學習的能力,回歸給孩子們